近年来,含山县陶厂镇不断深化村企共建机制,以“一村一品”特色产业培育和文旅融合发展为双轮驱动,成功探索出一条产业兴、农民富、乡村美的振兴之路。2024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850万元,文旅活动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,农文旅互促共进的生动局面正加速形成。
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,各村依托资源优势精准发力,且通过村企合作激活“造血”功能。其中,司徒村深挖传统红薯种植优势,携手品为先食品有限公司打造“种植-加工-销售”全产业链,建成1500亩红薯种植基地,开发出红薯干、粉丝等系列产品,年销售额达12万余元,带动村集体年增收4万元。与此同时,祁首村聚焦生姜产业,建设初加工车间生产姜片、腌制罐头,2024年销售额达9万元,并通过“合作社 基地 农户”模式,带动近百亩规模化种植。此外,官塘村整合200亩老茶园资源,打造高品质茶场,2025年鲜叶产量同比增幅显著,达到10%;西山村发展了200余亩青梅种植,年收益达40万元,与茶产业一道,共同绘就“茶果飘香”的特色产业新图景。
为延伸产业链、提升产品价值,电商赋能成为重要助力。截至目前,全镇共建成2个村级电商服务中心,有效推动红薯粉丝、黄姜制品等农特产品线上销售。司徒村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参股电商平台,2024年红薯粉丝线上销售额已突破7万元,祁首村联合安徽初凡食品公司,开发姜茶等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,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分红收入20万元。通过健全“企业 村集体 农户”利益联结机制,当地资源资产得到盘活,有效增加了10个村(社区)的集体经济收入。
文旅融合发展为陶厂镇注入新活力,湿地经济更点亮了乡村的“诗和远方”。如今,大渔滩湿地公园成功打造“四季花海”文旅ip。春季千亩油菜花海金浪翻滚,吸引游客约20万人次踏青赏花;夏季荷花盛放,游船赏荷、梦幻灯光秀等活动精彩纷呈;秋季稻花飘香,冬季芦花飞雪,四季皆景的旅游链条日趋完善。在此基础上,当地创新“湿地 ”模式,配套建成潘村民宿、儿童乐园、村咖等多元业态,显著提升了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游客的游览体验。不仅如此,通过引入专业运营团队,精心策划了“3日2晚”深度游线路,包含“品荷宴、宿民宿、探周边”的主题套餐,巧妙串联大渔滩湿地、凌家滩遗址等特色景观,实现了区域间的联动效应,有效促进了全域旅游的蓬勃发展。
陶厂镇党委副书记陈振援表示,下一步将围绕“强品牌、延链条、拓市场”的发展思路,加快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,延伸稻米、油菜、青梅等农业产业链;创新开发湿地研学课程,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;深化与长三角客源市场对接,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,力争2025年实现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,将陶厂镇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独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小镇,让大渔滩湿地真正成为游客心中的“诗意栖居地”。
近年来,全国土特产消费市场快速形成,越来越多的“土特产”走出乡村,走向百姓餐桌。截至2024年底,全国已组织开展三批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,培育土特产品牌总数达到226个,江西的赣南脐橙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