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名书记话振兴永顺篇丨 以“六个一” 产业体系切实推进乡村振兴-九游会

 百名书记话振兴永顺篇丨 以“六个一” 产业体系切实推进乡村振兴-九游会
登录邮箱:1527511756@qq.com
当前位置:九游会>> 要闻>> 乡村振兴>>正文内容

百名书记话振兴永顺篇丨 以“六个一” 产业体系切实推进乡村振兴

2025年09月09日 来源:北青网

郡县治,天下安;乡村兴,县域强。在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征程中,县乡党委书记、村党组织书记作为“一线总指挥”和“领头雁”,肩负着把方向、谋发展、抓落实的重任。他们的思考深度、实践力度,直接关系到乡村发展的速度与温度。红网联合红星云推出《百名书记话振兴》专栏,聚焦全省各县(市、区)、乡(镇、街道)、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,邀请他们结合本地实际,畅谈振兴思路、分享实践路径、展望发展蓝图,一起感受三湘大地乡村日新月异的蓬勃脉动。

永顺县委书记 向加茂:

近年来,永顺县构建“制定一个规划、建设一批基地、培育一批龙头、发展一批合作社、建立一套联结机制、完善一套服务体系”的“六个一”产业发展体系,2021、2022、2023连续三年获评全省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”,成功入围《小康》杂志“县域乡村振兴经典案例”。

强化规划引领,绘就发展蓝图。立足“山地生态粮仓、精品农业”定位,编制山地特色生态农业规划,构建“一轴五综四带两区”三产融合布局,形成“一乡一业”“一村一品”“一户一策”格局。截至2024年底,建成油茶、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基地143万亩,年产值约70亿元,带动3.2万户12.3万脱贫群众稳定增收。

强化品牌驱动,提升产业质量。深挖绿色生态富硒优势,全县“两品一标”认证70个、面积32万亩,获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、全国柑橘标准化示范县、全国病虫害绿色防控整建制推进县、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称号。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各类产品展销会,“土特产”畅销全国并出口,“永顺莓茶”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最受欢迎产品奖。

强化融合赋能,打造产业高地。深化“农业 文旅”,发展合作社755家、家庭农场494家、“农家乐”2569家,建设省五星级休闲农业庄园2个,打造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镇5个、“农业产业强镇”2个、“一村一品”专业村151个,“晒龙谷”入选全国丰收节庆特色活动。发展“农业 工业”,建成标准化厂房20.5万平米,培育州级以上龙头企业23家,新建生产线12条,园区猕猴桃、柑橘等主导产业加工转化率达75%以上。拓展“农业 电商”,建成全省首个阿里客户体验中心、全州第一个菜鸟产地仓,培训电商人才2.9万人次,发展本土电商544家,入选“832平台”产业帮扶优秀示范县。

强化利益联结,共享发展成果。推广“生产托管”模式,按照猕猴桃2600元/亩、柑橘2760元/亩托管费用委托合作社全程管理,促进果农增产增收。2024年国家产业园区生产托管面积10797亩,带动农户831户,亩均收益3500元以上。推广“公司帮销”模式,企业负责订单收购,将所得利润30%返还给合作社,合作社将返还金60%返社员、20%归村集体、20%自用。2023年11月以来,高坪乡三角岩村“湘西五月村”公司通过订单收购生产经营收入达117万元,户均增收2280元,村集体合作社获利12万元。推广“折股量化”模式,将50%产业奖补资金作村集体股入股,经营主体年分红不低于股金8%。2024年大利村、雨龙村、克必村等10个村通过“折股量化”模式分红30万元、村均3万元。

强化要素保障,凝聚发展合力。在政策支持上,争取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、衡阳对口帮扶、阿里公益帮扶“热土计划”全方位支持,累计获得帮扶资金6.43亿元、帮扶项目335个。各县级领导常态化调研督导,强化驻村帮扶,结对联系(帮扶)脱贫户3.89万户14.6万人。在资金投入上,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扶持油茶低改、莓茶、烟叶等产业,2020年来共整合涉农资金7.94亿元投入产业,发放小额信贷3.53亿元,贴息2968.87万元。在技术保障上,柔性引进官春云、刘仲华、齐秀娟等院士专家,建成专家院士工作站25个,选派108名科技特派员定点服务乡镇村,点对点九游会的技术支持,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本土人才4500余人,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。

永顺县松柏镇党委书记 张治坤:

松柏镇坚持党建引领,做好做活兴产业、强创业、增就业“三业”文章,奋力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。

以“产业兴”铺就强镇富民路。制定完善《松柏镇特色产业小镇发展规划》,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、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57家,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,国家级示范社1家、省级3家。“二品一标”认证产品增至7个,其中猕猴桃、松柏大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。打造万亩精品园1个、千亩标准园5个、百亩示范园27个,全镇特色产业种植面积稳定在7.2万亩,其中猕猴桃3.5万亩、优质稻1.8万亩、高山蔬菜1.1万亩、烤烟8000亩,人均特色产业面积达3亩以上。

以“创业活”拓宽增收致富路。引进编藤、插花、工艺品、食品加工、畜牧养殖等企业30家,其中,年产值过亿企业1家、超千万企业7家。充分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资源,着力打造以农产品延链补链、食品加工为主的承接湘商回归的返乡创业产业园,建成标准厂房6000平方米,入驻玉纯食品、名旺家具、巨鑫果业等3家企业,每年为村集体带来分红及租金收入35万元,带动12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,让更多村民实现“挣钱顾家两不误”。

以“就业优”激活和美幸福路。坚持把技能培训作为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力抓手,深入开展“送教下乡、送技下乡”等活动,累计开展猕猴桃病虫害防治、烟叶专业化烘烤分级、水稻育管、反季节蔬菜技术等培训72场次,3200余人。创新推出党委班子、驻村干部联村包户就业指导服务制度,累计推送各类就业信息2.7万次,组织专场招聘7场次,让2043名脱贫人口实现稳定就业。引导镇内企业、合作社优先镇内及周边用工,每年可提供就近就业岗位4100余个,切实把延长产业链的增值收益、就业岗位留在村、留在镇。

永顺县颗砂乡党委书记 彭灵艳:

颗砂乡立足“一优一特”两大产业(优质贡米、特色凤头鸭),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,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,实现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统一。

壮大主导产业规模,夯实增收基础。突出贡米产业核心地位,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1.2万亩,标准化基地年产稻谷0.87万吨,综合产值2.2亿元。创新“九代全程服务”模式,通过代耕、代育、代销等全链条服务,联结2366户农民,带动8700余人发展优质稻生产。稳步发展凤头鸭养殖,以“合作社 集体经济 农户保价回收”模式,免费发放免疫鸭苗并配套技术指导,农户零前期投入,合作社保价回购实现“零风险、稳收益”,带动3800多人参与,形成规模化基地,增收超800万元,达成“农户得利、集体增收”双赢。

深化人才企业联动,延伸产业链条。引进省派科技特派员2名,推广新品种7个、新技术18项。与湖南大学等高校合作,开展优质稻培育、凤头鸭选育扩繁工作。推进产业园建设,建成4条现代化生产线,推动贡米精深加工成米粉、年糕等。实施“归雁工程”,引进龙头企业1家,培育本土企业5家。利用电商直播渠道,年交易额突破600万元,形成“种植-加工-销售”一体化新格局。

塑造特色农业品牌,提升效益价值。立足“新司城”土司文化,构建“1 3 n”品牌体系(1个区域公共品牌、3个主导产业品牌、n个产品子品牌),重点打造“颗砂贡米”地理标志品牌,开发凤头鸭“司城味道”预制菜品12款。今年组织参加农交会等展销10余场次,通过“线上直播 线下体验”提升品牌知名度,累计签约订单超300万元,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。

永顺县对山乡对山村党支部书记 彭谊花:

对山村的振兴实践,始终锚定“产业兴则乡村兴”的路径,以党群同心为笔,发展莓茶种植、羊肚菌种植为墨,在贫瘠土地上书写致富答卷。为产业谋出路。面对“无特色、无基础”的困境,联系周边村抱团发展,共同入股投资,通过“党委引领、多村抱团”模式,破解单个村“不敢干、干不了”的难题,整合资源建成200亩莓茶种植基地、22.8亩羊肚菌种植基地、152个大棚,让集体产业从“0”到“1”落地生根。为发展聚合力。党员干部带头冲锋,破解土地流转、技术管理、灾害防控等难题,群众从“观望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。通过“统一管理、分户务工”机制,带动2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,让“守着土地挣钱”从梦想变现实。为产品拓销路。政企干群齐上阵,线上线下联动发力,群众从“等靠要”转向“主动闯”,将莓茶和羊肚菌销往多地,销售额达50.36万元,实现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,让偏远山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振兴路。

永顺县松柏镇坝溶村党支部书记 刘桂云:

坝溶村以党建为引领,依托高山蔬菜产业基础,通过“合作社 基地 农户”模式,实现从传统种植到产业化发展的转型,走出特色致富路。建强组织堡垒,筑牢产业根基。村党总支部发挥堡垒作用,秉持“组织农民”理念成立专业合作社,覆盖4个乡镇670户2330人,其中脱贫户430户1530人,带动蔬菜种植2800亩。通过党员带头、能人带动,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与市场分析,助力农户科学种植、“抱团闯市场”。聚焦特色产业,拓宽增收渠道。依托高寒山区气候优势,主攻反季辣椒产业,采用“四统一”模式(统一品种、育苗、技术标准、保底回收)。2024年带动700余户1600余人种植2500余亩,注册“湘蔬椒农”商标提升附加值。推动提质增效,激活发展动能。推广绿色栽培技术,聘专家指导。合作社自筹8万元购加工机械,年加工酸辣椒15万斤、辣酱35万斤,产值五十万元,解决50余人就业。搭电商平台、联动周边拓销路,让“土辣椒”变“金疙瘩”,推动产业持续发展。

永顺县颗砂乡旭东村党总支部书记 田绍家:

颗砂乡旭东村以党建为引领,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,带动群众增收致富。产业筑基,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。构建“党员 基地 农户 技术 市场”发展模式,建立专用育秧大棚、高标准养鸭大棚、生态油茶产业等基地,形成优质稻、凤头鸭、油茶三大主导产业。2022年获评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镇(稻米),2024年凤头鸭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新品种名录。双轮驱动,创新营销拓宽增收渠道。村集体通过政策扶持和合作社入股,线下在长沙、吉首、娄底等地开设“农平优选”超市,线上运用抖音、快手等新媒体拓展销售渠道,实现群众年增收超300万元。同时,引进加工设备,对稻米进行精深加工,并建设酿酒等配套设施,提升产品附加值。机制创新,联农带农实现共同富裕。通过以奖代补,发展凤头鸭养殖30万羽,帮助农户均增收万余元。通过“九代全程服务”,与2366户农民建立利益联结,带动8700余人发展优质稻生产。创新“订单制”模式,带动周边2100余户农民稳定增收220余万元,户均增收1050元,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双赢。

责任编辑:吴青
相关推荐

近年来,永顺县构建“制定一个规划、建设一批基地、培育一批龙头、发展一批合作社、建立一套联结机制、完善一套服务体系”的“六个一”产业发展体系,2021、2022、2023连续三年获评全省“实...[详细]

“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人大代表,我肩负着群众的信任和期盼。当前,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是党的一项中心工作,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和发展巩固,我一定深入调研,提出更多有利于农村振兴、农民...[详细]

9月4日,湖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李钢率队来江华界牌乡伍家寨村,实地调研乡村振兴工作。县领导冯志多、伍继承、曹斌参加座谈。[详细]

返回顶部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