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,近年来,羊桥土家族乡聚焦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“五大振兴”,狠抓责任、工作和政策落实,多点发力、协同推进,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、增强发展后劲,擘画和美乡村新“蓝图”。
聚焦产业发展,筑牢乡村振兴“压舱石”。一是深化“两主导多特色”发展格局。立足乡优势实现产业持续扩大,抓好特色产业百花齐放,提升产业发展实力。目前,全乡实施水稻制种6600亩,烤烟种植预计1800亩,累计发展油茶13000余亩,大豆玉米复合种植1000亩,示范点3个,中药材2382亩。通过产业发展,带动我乡群众实现土地租金增收达390余万元,提供务工人次达3万人次,务工增收800余万元。二是注重产业融合发展,构建乡村产业体系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,持续巩固第一产业发展基础,壮大基础力量,延伸产业链发展,实现产业优势互补,协调共生发展。三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,为产业高速发展增添新动能。立足坝区和示范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,根据全乡规划发展,合理利用现有产业配套基础设施,加强破旧损毁设施修缮和维护,积极构建产业基础设施网,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。今年来,实施“旱改水”面积830.35亩,新建、改建田间路、生产路共18条3937米,修建灌溉沟渠8条11110米、引水管74条16799米,新建机耕道2573米。
聚焦人才培育,激活乡村振兴“新引擎”。一是建好“人才库”,采用“家访调研 村级推荐 乡审核”的方式广纳贤才,深度挖掘本土人才资源,积极将“田秀才”“土专家”等民间高手纳入组织视野。同时,针对乡、村发展需求,针对性加大公务员、事业单位、高校毕业生招录力度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聚“才俊”,持续为人才“蓄水池”注入新鲜血液。近年来,羊桥乡共招录新招录公务员10人、事业单位18人、三支一扶3人,见习生4人,村级后备力量45名。二是强化人岗相宜。通过机构改革,进一步探索人与岗位相得益彰,岗位调整10余人,达到人岗相宜最优化,让人有事干、事有人干。三是注重暖心服务,构建人才沟通交流平台。以项目红利、情感纽带留才聚才,持续做好人才工作的“后半篇文章”。定期走访乡贤能人家中,与其面对面谈情谊、话家常,深入了解并帮助其解决困难。今年来,乡贤能人开展谈心谈话27人次,帮助解决实际困难10余件。
聚焦文明乡风,厚植乡村振兴“软实力”。一是培育涵养文明乡风。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“月月行”“爱家乡·我行动”志愿服务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20余次;开展“文明村寨”“文明家庭”“好公婆”“好儿媳”等各类评议评选活动10余次,利用院坝会、火坑会广泛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、拒绝高价彩礼、治理红白事“大操大办”等相关内容,覆盖群众6000余人次,为培育涵养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谱写和美乡村“新画卷”注入新动能。二是扎实开展“文明在行动·满意在贵州”。开展民族文化演出下乡2次,红色电影下乡播放110场次;强化集镇精致化管理,新增停车位157个,分类垃圾桶100余个;依托“羊桥发布”视频号曝光环境卫生和不文明行为6期62起;组织各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卫生集中整治120余次,呈现出村容整洁、环境优美、生态宜居的农村新面貌。三是传承发展土家文化。以土家学研究会为契机,进一步挖掘和打造土家族民族文化示范基地,将土家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,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使农村人记得住乡愁,留得住乡情,为民族团结、社会共建、成果共享创建思想共鸣。
聚焦环境整治,扮靓乡村振兴“新颜值”。一是坚决落实“河长制”“林长制”工作。持续抓好河道治理专项整治,开展河道治理20余次,着力构建“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、人和”的水生态新格局。开展巡林巡查1400余人次,开展植树造林260亩,沅江源退化林修复工程9338亩。二是持续抓好“两清两改两治理”。围绕农村清理乱堆乱放、清理残垣断壁、户厕改造、圈舍改造、生活污水治理、生活垃圾治理等重点工作,落实务实管用的工作措施,切实抓实整治工作。目前,完成乱堆乱放清理46处、残垣断壁拆除25处,厕改168户,改圈1户,生活垃圾治理44处,生活污水治理4次,清运垃圾2000余吨。三是持之以恒抓实农村环境治理。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成效列入村干部绩效考核,长期坚持下去,形成长效机制。开展农村环境整治120余次,党群干群参与4000余人次,群众自主治理200余次,顽疾治理20余处;科学设置新增垃圾投放点20余处。
聚焦建强堡垒,强化乡村振兴“主心骨”。一是持续开展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。坚持严格程序“分级”,强化指导“提档”,选树典型“立标”,以标杆带整体、以先进带后进,推动各党支部整体提升。全乡9个行政村均实现集体经济达15万元以上,其中经营性收入达20万以上的村8个,达50万的村2个。二是强化“排队抓尾”成果运用,着重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,从实际出发,精准剖析,对症下药,坚决根治软弱涣散“病根”。同时,建立定期研判、跟踪问效等工作制度,坚决防止软弱涣散村党组织“反弹回潮”。目前,调整村干部11人,乡村振兴驻村干部7人。三是深入实施“头雁”工程,培养造就一批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,借助招考政策,提高福利待遇,吸纳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基层组织队伍,壮大组织建设力量。目前,纳入村级后备力量50人,其中,大专及以上学历45人。
近年来,全国土特产消费市场快速形成,越来越多的“土特产”走出乡村,走向百姓餐桌。截至2024年底,全国已组织开展三批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,培育土特产品牌总数达到226个,江西的赣南脐橙...